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90章 监国元嗣

李承乾还在那里讲述他和称心的恩爱事迹,李恪在一边忍着恶心记录下来,打算等会送给李世民,让他好好看看他最喜欢的这个太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得知李承乾说的这个理由,众臣一片哗然,就因为一名男子,就要谋害自己的君父,这是在超乎他们的想象了。

就连爱董贤爱到骨子里的汉哀帝也不是这样的人啊!

等到李承乾说完这些事,李恪挥了挥手,让人把他带下去关了起来,具体的处置,等李世民冷静下来后再做决定了。

反正这事李恪不愿意插手,他唯恐脏了自己的手。

李恪更没有心思在这样的小事上浪费这么多时间,他现在更为关注的是接下来整个大唐境内的种种事情。

自从重回长安,把李世民关起来了逼着他实际退位后,朝中大事都要由李恪过目。

可是李恪现在也只有一个人,原本李世民的这些臣子,李恪用起来还是觉得不怎么顺手。

现在李恪已经派人去接荀汉等人了,他们能早一步来到长安,对接下来李恪施政的好处就更大一分。

何况他也希望早点把杨妃等人接回长安,毕竟这里才是杨妃等人最熟悉的环境。

忙碌一天,李恪带着之前李承乾的口供找上了李世民,李世民见到他就大骂乱臣贼子。

李恪也不恼,只是把手中的东西递给他,说道。

“你好好看看你的这个儿子,我觉得和他比起来我真是个大好人。”

李世民清楚他说的应该是李承乾,虽然面上对李承乾很是不满,但听到有他的消息,还是忍不住接过来看了起来。

在李世民看到李承乾设计诬陷李恪的时候,只是皱了皱眉头,这样的事他之前早就猜到了,也让人私底下查过,对这事倒是不怎么惊讶。

等看到后面李承乾亲自承认,自己喜欢上一个男人,并且因此气晕了长孙皇后,导致她至今都还没有醒过来的时候,李世民额头上已经是青筋暴跳。

他甚至都不用继续看,就明白了李承乾为什么会突然派人截杀他了。

李世民从牙缝里蹦出来一句。

“混账东西!那个称心呢?!你还不赶快派人,当着高明的面把他杀了!”

李恪阴阳怪气的说道。

“既然大哥他有心和称心白头偕老,甚至为了这点,不惜派人截杀你,那我这个当弟弟的自然要成全他们了。”

“我看不如这样,就把他们两个一起关在长安,让他们恩恩爱爱的过一生好了。”

李世民暴怒的吼道。

“够了!”

李世民喘着粗气,瞪红着眼看着李恪,李恪丝毫不惧,脸上还挂着些许笑意。

看到李恪的这个态度,李世民心中的怒火一下子全散了,疲惫的说道。

“算我求你,把那个称心杀了吧!高明就废为庶人,关在长安,这样有辱门风的儿子,朕不要也罢!”

李恪看到李世民的态度如此诚恳,这才答应了下来。

第二天,李恪就拿着李世民的旨意,当着众臣的面宣读了,随后就让跟着自己一起来了长安的两名亲卫,到李承乾的住处,处死称心。

大殿里,在李恪注意不到的地方,魏征悄悄捅了捅房玄龄,房玄龄不为所动。

直到萧禹等人也用目光示意房玄龄,他才有些不情愿的站起来身来。

“启禀殿下,如今陛下身体不适,将朝政交由殿下处理,可正所谓名不顺,则言不正,还请殿下加监国元嗣。”

说完就伏拜在地上,随后一大批大臣纷纷跟着伏拜说。

“请殿下加监国元嗣号。”

李恪在大殿上有些愣了神,监国元嗣?

好一会儿,李恪才反应过来,好家伙,也亏得他们想出这么个主意。

李世民被李恪逼得关在皇宫,他们说成是身体不适,不能处理朝政;李承乾这才刚被废为庶人,就立马要让李恪当太子。

虽说按照宗法制,现在应该成为太子的是齐王李泰,可谁让现在掌权的是李恪呢?

大臣们也都看清了现实,现在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绝对不是嫡次子的李泰,只能是实力最强的李恪。

所以如今李承乾刚被废,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推举李恪上位,这也算是被逼无奈了。

若是太子之位悬而不决,李世民又一直被关在宫中,显然是极为不合适的。

李恪早点挂上监国元嗣的称号,对大家都好,就是不为博一个从龙之功,他们也很希望朝政能早日稳定。

李恪想清楚之后说道。

“众卿先起身吧,这监国元嗣之事,还是改日再议吧。”

李恪的态度也很明显,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那就要注重几分吃相了。

实在不好前脚把李承乾从太子的位置上踢下去,后脚就自己当太子,不等一个月,就登基称帝,这不是李恪的风格。

按照李世民当初登基的套路,李恪也打算等到贞观十年结束,到下一年年初登基,选定年号。

房玄龄等人也很有默契,不过是下次再议,多劝进几次就行了,无伤大雅。

接下来房玄龄又说道。

“殿下,此次十余万大军入长安,到底还是引发了不少百姓的议论,而且前后不过数月,接连退回来将近五十万兵马,对京畿一带的民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臣请从江南调粮入京。”

李恪有些吃惊,现在关中就已经开始缺粮了吗?

李恪连忙追问了起来,原来不止是最近几个月,长安接连进驻这么多兵马的原因。

本来就赶在春耕附近,民间粮食较少,还要供养朝廷的大批官吏,关中豪族占据的土地也一直是朝廷的大问题,种种事情缠搅在一起,所以才使得现在的长安,不得不从外地调粮。

李恪弄清楚这件事后,松了一口气,就立刻批准了这件事,不过李恪也因为这个动起了迁都的心思。

关中现在开发已经非常成熟了,如果要承接关中士族、朝廷几万人不事生产的官吏等等,若是遇上其他问题,很容易造成长安缺粮。

如果现在就把都城迁到洛阳,有杨广修建的大运河,这事就好办多了,就算洛阳出现缺粮,调度起来也比长安方便。

不过现在李恪也只是暂时把这个想法埋在心里,这样大的动作,只能等到他在朝廷中真正建立了威信才好做,恐怕有些年要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