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21章 为他做棉衣

1950 年 10 月初,蛮横的鹰酱肆无忌惮地越过了南北半岛的三八线,还多次派遣飞机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狂轰滥炸。

那刺耳的轰鸣声、剧烈的爆炸声,打破了原本的宁静,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伤害。

面对这严峻的局势,各个军区迅速做出反应,搞起了高强度的训练。

李庆胜、杨峰宇和韩利等战士纷纷挺身而出,怀着满腔的热血与坚定的信念,全身心投入到紧张而艰苦的训练之中。

训练场上,李庆胜目光如炬,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有力,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的身姿依然挺拔如松。

杨峰宇神情专注,不断重复着战术动作,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哪怕双手磨出了血泡,也毫无怨言。

韩利则咬紧牙关,在负重奔跑中一次次突破自已的极限,那坚定的步伐仿佛在诉说着他保家卫国的决心。

....................................

作为一个穿越者,虽然是穿书改变不了历史,林五月意识到李庆胜必然是要走上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作为妻子,林五月心疼即将奔赴战场的丈夫李庆胜,一心想为他做一身棉衣。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亲手为亲人准备温暖的衣物,是饱含深情的关怀。

可这些针线活对于林五月来说,实在是个大难题。

她从未接触过这些,自已琢磨了许久,也不知该如何下手。

无奈之下,她只好红着脸,带着些许羞涩,求助于经验丰富的钱多秀。

这天午后,阳光洒在小院里,林五月来到钱多秀跟前,轻轻地说:“奶奶,我想给庆胜做身棉衣,可我不会,您能帮帮我吗?”

钱多秀停下手中正在缝补的衣物,抬起头,看着林五月,满脸慈爱地说:“五月,我替你做吧,你歇着。”

林五月急忙摇头,拉着钱多秀的手,恳切地说道:“奶奶,您教会我。我学会了先给庆胜做,然后再给您做。”

钱多秀看着林五月坚定的眼神,欣慰地点点头:“好!”

....................................

林五月告诉李庆胜准备给他做棉衣的想法。

李庆胜一听,脸上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惊喜和感动。

“五月,你能想着给我做棉衣,我太高兴了!”

这时,钱多秀拿着软尺走了过来,笑着说:“来,庆胜,奶奶给你量量尺寸。”

李庆胜站直了身子,脸上还挂着那藏不住的喜悦。

钱多秀先量肩宽,她轻轻将软尺从李庆胜的左肩拉到右肩,嘴里念叨着:“这肩宽可重要了,窄了穿着不得劲。”

接着量胸围,钱多秀让李庆胜深吸一口气,然后把软尺紧紧地围在他的胸前,“这胸围得量准喽,要不棉衣不合身,就不暖和啦。”

量腰围的时候,李庆胜忍不住挠了挠头,笑着说:“奶奶,我这腰可结实着呢!”

钱多秀也跟着笑了起来:“结实好啊,奶奶量仔细点。”

然后是袖长,钱多秀让李庆胜把手臂伸直,她仔细地把软尺从肩膀处一直拉到手腕,“袖子长了短了都不方便,咱得刚刚好。”

最后是衣长,钱多秀让李庆胜微微弯腰,从后颈处一直量到下方,“这衣长可得护住腰,别让风钻进去咯。”

量完尺寸,林五月赶忙拿过纸笔记下来。

李庆胜看着钱多秀和林五月为自已忙碌的样子,心里暖烘烘的。

....................................

林五月早就从空间取出了布料和半袋子棉花。

那布料质地厚实,棉花洁白柔软,都带着她对李庆胜满满的关怀和爱意。

“来,咱们先裁剪布料。”

钱多秀熟练地拿起剪刀,沿着画好的线,“咔嚓咔嚓” 几下,布料就整齐地裁好了。

那干脆利落的声音,仿佛在奏响一曲制作棉衣的前奏。

林五月在一旁紧张地看着,眼睛一眨不眨,跃跃欲试的神情溢于言表。

“别着急,丫头,你先看我怎么缝。”

钱多秀穿好针线,开始一针一线地缝起来。

她的手法娴熟,针脚细密均匀。

“奶奶,这针要怎么拿才稳呀?”

林五月忍不住问道,眼神中充满了求知的渴望。

“像这样,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中指顶在下面。”

钱多秀耐心地示范着,手指动作缓慢而清晰,让林五月能够看得真切。

林五月照着样子试了试,可针在她手里就是不听使唤,不是扎到手,疼得她直咧嘴,就是线缠成了一团,让她手忙脚乱。

但她没有气馁,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那股子坚韧的劲儿让人忍不住称赞。

“慢慢来,丫头,刚开始都这样。”

钱多秀鼓励着她,声音温柔而慈祥,给了林五月莫大的勇气和信心。

在钱多秀的悉心指导下,林五月渐渐找到了窍门,缝出的针脚也有模有样了,虽然还比不上钱多秀的手艺,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奶奶,这棉花要铺多厚才合适呀?”

林五月又问道。

她那认真的模样,仿佛在对待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这得看天气,要是冬天特别冷,就铺厚点。”

钱多秀说着,手把手地教林五月把棉花均匀地铺在布料上。

棉衣的雏形渐渐显现出来。

“五月,今天就到这儿,明儿咱们接着做。”

钱多秀伸了伸腰,脸上露出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欣慰。

林五月看着自已的成果,虽然还不完美,但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谢谢奶奶,我差不多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