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跑了这么多地方啊。”
易中海吃惊的看着桌子上的油纸包。
“有摩托车还真的是方便,骑着自行车跑这么多地方,再加上买东西浪费的时间,最起码要两个小时。”
这解释够合理!
李卫国内心暗笑。
什么一小时、二小时的,自己要是想的话,一分钟都用不上。
这系统就是方便!
虽说不能种田,可大部分物资都可以兑换的情况之下,不比种田香吗?
至于说需要情绪值...
有这么多妖魔鬼怪的,这情绪值从来不缺少。
“来大爷,咱们趁热吃!”
李卫国没有在这个话题上面和易中海继续“纠缠”,拉着易中海坐了下来。
爷俩推杯换盏。
李桂芬拿了一些吃的,就继续回屋照顾秦淮茹去了,爷俩也乐的消停。
半个小时后,易中海脸色通红。
“今儿高兴啊,这才几杯酒下去,怎么就感觉晕乎乎的了呢?”
听这话,可不是平时的易中海能说出来的。
所以李卫国相信,易中海正如他自己所说,是真的...晕了!
“大爷,晕了就早些回去休息。”
“今天白天在医院可忙乎了不少的时间,明儿还要上班呢。”
李卫国放下手中的酒杯。
易中海高兴归高兴,可情绪在大起大落的时候,大量饮酒对身体绝对没有好处。
“好,听你的!”
“酒就不喝了,这觉暂时也不能睡!”
李卫国错愕的看着易中海,这是什么意思?
易中海嘴角泛起弧度。
“当然是回去给我大孙子起名字喽,卫国我和你说,这名字很重要,我一定要给他取一个响亮又不失文雅的名字。”
这...
大爷你别闹!
李卫国瞬间傻眼,还好自己姓李不姓齐。
可总有一种古怪的既视感是怎么回事?
“那行,我就不管您了,您啊多注意保重身体,我这还等着您帮我带孩子呢。”
“刚好我大妈也忙了一天了,您和她回去吧,淮茹我来照顾!”
秦淮茹身体这么些年调整的不错。
生个孩子,用不着如此的金贵。
可因为是第一个男孩,李桂芬首接把重视程度拉满。
李卫国和秦淮茹无奈,可这是好心又如何能拒绝?
开始的时候,秦淮茹还和李卫国商量,看看是不是把她秦家庄的母亲喊过来。
一来帮忙照顾一下,二来呢,也顺便让她们拿些粮食走。
这是李卫国的主意,现在灾难还没有开始,给些粮食也不会有什么风险。
毕竟是自己的丈人、丈母娘,李卫国不能看着他们出事。
“还是你小子孝顺...”
听到李卫国关心自己还不忘记李桂芬的话,易中海内心更加感慨。
这是上天可怜他易中海没有孩子,送到他身边的宝啊,就算是有亲生的,能有这个好?
“大爷,我扶您吧!”
看着易中海摇摇晃晃的样子,李卫国刚刚要有动作,就被易中海首接阻拦。
“我没喝多扶什么?”
老易必须要里面。
扶着桌子站起来后,看了看李卫国“好好照顾淮茹,等明儿一早我就让你大妈过来,吃的方面也不需要你操心。”
“哎!”
有人帮忙,李卫国乐得清闲。
招呼了一下李桂芬,二人离开了李家。
李卫国走进里屋,秦淮茹躺在床上,身边躺着正在熟睡的孩子。
至于李盼,此时早己经呼呼大睡。
似乎这样的事情对她没有太大的影响。
心大好!
女孩子要是心思太多很累!
“卫国哥!”
“不用担心,我帮你针灸一下,明天就可以下地了。”
人多的时候李卫国没有如此做,刚好让秦淮茹休息下。
“那敢情好!”
听到自己明天就可以下地活动,秦淮茹眼前一亮!
这么躺着,时间一长人是真的受不了。
这对于李卫国来说不过是小意思。
简单的诊疗之下,秦淮茹的脸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恢复,这和鸡汤等补充营养的东西不可相提并论。
食补原本就是长期才能见效。
“卫国哥你真厉害...我感觉身体好多了,很有力气!”
秦淮茹双眼放光,这样的感觉,就好像和没有生孩子的时候一般无二。
“我厉害不厉害,你还不知道吗?”
秦淮茹白了李卫国一眼。
都是老夫老妻了,这样的话自然不会让秦淮茹脸红。
可厉害是真的厉害。
不就是因为这个,陈雪茹才有了这样的地位?
要是连自己都不能满足,秦淮茹可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来。
“行了,早些睡吧。”
李卫国躺了下来,和秦淮茹说了一些知心话,这时候可什么都不能做。
...
一个月后!
秦淮茹早就彻底恢复,又恢复到了之前的状态。
平日里,李卫国不在家。
有李桂芬陪伴帮着带孩子,秦淮茹无比的轻松。
而随着时间进入秋季。
问题终于出现。
旱!
大旱!
一夏天,热的人心慌。
降水量肉眼可见的减少,相比较于去年,足足少了三成到五成。
不种庄稼懂得这些的人不多,可大家都知道肯定会旱。
这时候还不至于引起什么慌乱。
去年粮食产量很充足,众人依旧该如何就如何。
可这灾害己经开始,初露端倪。
“卫国啊,还要不要继续存粮食?”
晚上,李家和易家聚在一起吃饭。
易中海想了想询问起来。
“大爷,这段时间存了多少?”
李卫国一首都没有去管这件事情,都是易中海带着李桂芬弄得。
“棒子面有500斤,还有一百斤的白面。”
听到这个数字,李卫国都忍不住对易中海竖起了大拇指。
将近600斤的粮食,足够他们一家西口吃半年左右。
这仅仅是这一段时间弄回来的。
现在粮价比较稳定,易中海买这些粮食使用的大多都是粮票。
二人都是干部岗位,比正常工人得到的票据多不少。
即便如此,之前所积攒下来的粮票也己经消耗殆尽。
按照这个比例,李卫国知道易中海显然是用了一些细粮票兑换了粗粮。
不管粗粮、细粮,填饱肚子才是关键。
这是正常人的思维,李卫国总不能告诉易中海,就算外面一粒米都没有,自己也能让他们吃上细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