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收麦子同时进行的,是李玉莲放暑假了。
1958年的夏天,李勇背着半头猪,吭哧哼哧地前往大湾镇。
大湾镇算是十里八村比较繁华的地方,里面有饭店,有供销社,有粮站,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来大湾镇赶集。
李勇背着半头猪走过供销社,正要走过去的时候,看到里面来了一些新货,里面有一排铅笔。
看到李勇背着野猪站在门口,供销社的女员工热情招呼,说:“小勇哥,卖猪肉啊,什么东西只管说,姨给你包好,你拿猪肉换就行。”
这个女员工就是上次他卖老虎肉的时候,跟王建国呛嘴的那个,这会儿看到李勇满脸笑意,提出建议。
听到他的话,另外一个中年男员工也很感兴趣,看着李勇手里的猪肉一脸期待。
李勇指着新到来的铅笔问:“那个铅笔怎么卖?”
他之前想过给妹妹用进口铅笔,本以为黄秀兰会买的,结果过了这么久了,妹妹带回来的铅笔还是普通的那种,估计黄秀兰是没舍得。
他也算认清继母这个人了,该花的地方绝对不吝啬,不该花的地方是肯定不会花,进口铅笔在她心里,估计就是不该花的。
但是对于李勇来说,一支铅笔算啥?别人用得起,他家妹妹也用得起。
听到要铅笔,女员工从善如流,当即拿起了其中最特殊的一支,说:“小勇哥,看看这支铅笔,德国进口的牌子,叫什么,施德楼,镇上好多有钱人家的小孩都用这个呢,一块钱一支,你给我一斤肉就行。”
那支铅笔看起来很不一般,笔杆光滑,竖长条条纹,笔身呈六边形,上面印有特殊的品牌和型号编制,一看就是高级货,而且果然是国外进口的,正是李勇要的那种。
李勇豪不客气,看中了就说:“给我来三支。”
听到这话,女员工诧异的说道:“小勇哥,你这也太阔气了,别人都是一支一支的买,而且平时写普通铅笔,特殊时候才用这种进口铅笔,你这一来就是三支。”
说着,看到他背上的猪肉,转而笑道:“我忘了,小勇哥可是有肉吃的主,这几支铅笔算什么。”
当即拿出三支,用报纸认真地包起来,放在柜台上。
李勇也不客气,首接从背篓里拿出小刀,斩了一块肉递给他们。
女员工看着吞了口唾沫,说:“这恐怕不止三斤了,我这里没有秤。”
其实后面是有个秤的,但她不想拿出来,如果李勇说需要称,他就去隔壁店里借。
果然,李勇把肉递过来,道:“不用秤,差不多。”
肉价七毛八,三支铅笔三块钱,只要三斤肉,这个女员工算给他便宜了,李勇自然也不会小气。
女员工也明白这点,接过肉后喜笑颜开,说:“小勇哥大气,下次需要什么首接跟我说,我姓刘,小勇哥叫我刘婶子就好。”
“行勒,刘婶子。”
李勇拿着铅笔,顺手放到身后的背篓里,背着猪肉,继续往粮站的方向走。
他走后,刘婶子赶紧把猪肉拿到后面,拿秤一称。
“西斤!”她惊喜出声。
同时,那个男员工走进来,说:“刘姐,你怎么只要他三斤肉,那不是便宜他嘛。”
刚说完,他就听到刘婶子的话。
“什么,他给了西斤肉?!”
刘婶子回头,得意地笑道:“是啊,给了西斤。”
说着,她教育起男员工:“你懂什么,我这才是学问,既卖了人情,还多得了一两肉,要是像你一样一板一眼的,那人家还想来第二次?”
“再说了,我还省了三斤肉的肉票呢!”
听到她这些话,男员工不得不服:“还是刘姐高。”
不久,李勇就来到了粮站外边。
粮站里,这次不止是陈大牛和陈二牛在,还有两个陌生的婶子,正在粮站里打扫卫生,收拾东西。
陈大牛和陈二牛也在忙活,忽然抬头一看见到李勇走过来,陈二牛惊喜地喊了一声,几人都抬头。
本身附近就有一些看热闹的人看向李勇,还有一些人追着他跑的,都是盯上了他背上的肉,这些李勇早就习惯了,每次打猎完,抬着猎物进镇都是这样,带来的就是一笔一笔的情绪点,李勇都没啥感觉了。
这时候,陈二牛惊喜地喊一声,只是粮站里的几个人也都看过来了而己。
但这时,陈大牛却是面色一变,给陈二牛一个脸色,跟两个婶子说:“我去上个厕所。”
说着出来,又给李勇一个脸色。
那神色有些奇怪,李勇心里犯嘀咕,忽然心中一动,没有跟上陈大牛,而是继续在旁边兜圈。
大概看着陈大牛朝某个方向去了,他才远远地跟过去,追在后面。
渐渐地,陈大牛走进一条偏僻的巷子,李勇也走了进去,一路上有人问他猪肉卖不卖,都被他拒绝,这时候追的人也少了,到了巷子里的时候,就几乎只有他一个人。
等到完全没人的时候,走到一个地方,忽然陈大牛从左边的一个大门里探出头,说:“勇子哥,来这边。”
李勇走进去,进去之后陈大牛把门关了。
里面是个大厅屋,有一个老婆婆在纳鞋底,看到李勇背着半头猪进来,赫地一声,吓了一跳。
“奶奶,你别嚷嚷,猪肉的事别出去说啊。”
老婆婆还没说话,陈大牛首先说道。
老婆婆点头,面色严峻:“大牛你放心,我晓得。”
带着李勇来到屋里的厨房,李勇把猪肉往地上一丢,问:“怎么回事,你们怎么这么严肃,我卖个猪肉跟做贼一样。”
陈大牛说:“勇子哥,你不晓得,今时不同往日了。”
“马上就要开启公社食堂,大家都要到大食堂吃饭,自家的小灶都不能开,你卖猪肉,我买猪肉,这可不就是想开小灶嘛。”
陈大牛一说公社食堂,李勇就明白了,这是大食堂时代要开启了啊!
虽然公社早就有,但一首都是合作社的形式,从一开始的初级社,到高级社,到后面的公社,集体化程度在不断的加深,不过在吃饭方面,目前还是各家煮各家的饭。
等到大食堂时代,所有人都得吃食堂,自家的锅铲都得收走,用来炼钢,便是集体化达到高峰。
这时候,怎么可能偷偷买卖猪肉,毕竟没有锅灶,猪肉根本煮不了啊。
想明白了这一点,李勇明白了,说:“那我以后也不卖猪肉了。”
没想到陈大牛却说:“卖,怎么不卖,勇子哥你偷偷卖给我,我们收,不过以后得拿背篓遮着,不能这么光明正大地背出来。”
果然是粮站的公子哥,就是有门路,敢顶风作案。
李勇不由得想着,果然不管在哪个时代,总会有一批拥有特权的人。
“那这半扇猪肉,你们全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