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鸭子放到牛车上以后,李娇娇带着大牛和三铁穿过熙攘的人群,来到一家书店铺子。
""娘,咱们真要去买书啊?"三铁挠着头问道,"我连算盘都还没学明白呢......"
李娇娇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读书不光是学算账,还能明事理、知天下。"
镇上的"文墨斋"是方圆几十里唯一的书铺。一进门,浓郁的墨香扑面而来。
大牛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生怕惊扰了这满室的文气。
掌柜的是个留着山羊胡的中年人,见他们穿着粗布衣裳,懒洋洋地抬了抬眼皮:"要买什么?"
"给孩子启蒙用的书。"李娇娇环视着店内陈设。
墙上挂着几幅字画,柜台里整齐摆放着各种纸张,最里面是一排书架。
掌柜这才来了精神,从柜台下取出几本《三字经》:"最便宜的三十文,中等五十文,上等的一百文。"
李娇娇接过最便宜的那本翻看,粗糙的纸张上字迹歪歪扭扭,有些地方还有墨渍。
而一百文的那本,纸张厚实光滑,字迹工整有力,每一笔都透着筋骨。
"这......"大牛咽了咽口水,"也太贵了。"
掌柜捋着胡子:"读书本就是烧钱的营生。一支好笔要二百文,一刀宣纸要三百文,更别说砚台、墨锭了。"
三铁听得首咂舌:"够买五十只鸡了!"
李娇娇仔细翻看那本最贵的《三字经》,突然在最后一页看到一个熟悉的署名。
"李远山......"她轻声念出这个名字。
掌柜立刻来了精神:"客官好眼力!这可是白马书院的尖子生,一手字连山长都夸赞。可惜家境贫寒,只能靠抄书贴补。"
李娇娇心中五味杂陈。这个她曾经掏空家底供读的侄儿,如今竟以这种方式重逢。
"就要这本。"她掏出钱袋,数出一百文。
掌柜喜笑颜开,又推荐起笔墨纸砚。最便宜的毛笔要五十文,一方砚台八十文,一刀劣质纸也要二百文......三铁听得首咂舌,大牛则死死攥着钱袋,生怕娘亲一个冲动全买了。
"今日先买书,"李娇娇看出两个儿子的紧张,笑道,"其他的慢慢置办。"
"娘,"大牛小声问,"真要送西蛋去读书?"
李娇娇点点头:"不光是他,你们也得学。"
三铁顿时苦了脸:"我、我算数还没弄明白呢......"
"所以才要学。"李娇娇拍了拍两个儿子的肩膀,"走,去县衙看看。"
县衙门口站着两个衙役,听说他们打听县令的消息,其中一个摇摇头:"大人还在下面视察,听说己经找到几处水源了。"
李娇娇听了放心下来,能找到水源就好。
回到小河村己是晌午。
王氏挺着肚子在灶台前忙碌,见他们回来,连忙端出温在锅里的饭菜。
"今天感觉如何?"李娇娇洗着手问道。
"好多了,"王氏笑着盛饭,"华郎中的安胎药真管用。"
午饭是糙米饭、炒鸡蛋和一盘清炒野菜。
虽然简单,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得格外香甜。
正吃着饭,赵氏和刘氏送来了剥好的浆果籽。
刘氏眼睛滴溜溜地往堂屋里瞟,被赵氏拽着袖子往外拉:"大嫂你们慢用,我们先回去了。"
老陈家两兄弟也准时来上工。
陈老二一进门就熟练地戴上粗布手套,蹲下来开始搓洗浆果籽。
陈老三虽然动作慢些,但也比昨天熟练多了。
"西蛋,"李娇娇招呼小儿子,"去叫王大婶来拿鸭子。"
不一会儿,王大婶带着儿子王小米风风火火地赶来。
十只毛茸茸的小鸭被装进竹笼,王小米小心翼翼地提着,生怕摔着。
"大牛娘,"王大婶数出八十文钱,"真是太谢谢你了!"
送走王家母子,李娇娇指挥两个大儿子:"去后山砍些竹子来,咱们得扩建鸡鸭棚。"
后山的竹林郁郁葱葱。大牛挥舞柴刀,粗壮的竹子应声而倒。三铁负责削去枝叶,把竹子捆扎好。
"大哥,"三铁擦着汗,"你说西蛋真能读成书吗?"
大牛憨厚地笑笑:"娘说行,就一定行。"
"可读书多贵啊......"三铁掰着手指算,"一本书就一百文,还有笔墨纸砚......"
"所以咱们得更卖力干活,要是家里出个读书人那多好啊!。"大牛扛起一捆竹子,"走,回去搭棚子。"
院子里,西蛋正捧着那本《三字经》看得入迷,小手指一个字一个字地描画。
"娘!"西蛋突然抬头,眼睛亮晶晶的,"这个字我认识!是'人'字!铁蛋哥教过我的!"
李娇娇摸摸他的头:"真聪明。娘一定帮你找个教书先生。"
傍晚时分,新的鸡鸭棚终于搭好了。
大牛的手艺不错,用竹子和茅草搭成的棚子宽敞结实,还细心地分了隔间。
"小鸡住这边,"西蛋兴奋地安排着,"鸭子住那边。"
李娇娇看着夕阳下忙碌的孩子们,心中满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