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7章 什刹海钓鱼

"明天是周末,可以放松一下了。"他伸了个懒腰,想着如何打发这难得的休息日。

在这个没有电视、电脑、手机的年代,娱乐活动极其有限。

读书?下棋?还是去公园转转?

"对了,可以去钓鱼!"林舟眼前一亮,"什刹海离这不远,听说那里鱼不少。"

钓鱼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弄点新鲜食材,简首一举两得。

想到这,林舟立刻来了精神,从床上跳起来,翻箱倒柜找工具。

"得做个鱼竿才行..."他喃喃自语,脑中己经有了设计。

他找出几截不同粗细的金属管,这是前几天做热水器剩下的。

这些管子可以套在一起,做成一个伸缩式的鱼竿——收起来不过二尺长,伸展开却有两米多。

林舟忙活到深夜,终于做好了一个伸缩鱼竿,并配了鱼线、鱼钩和浮标。试了试手感,十分满意。

"明天一早就去什刹海,应该能钓到不少鱼。"林舟期待地想着,渐渐进入梦乡。

第二天一早,阳光明媚。

林舟简单吃了点早饭,拿着自制的伸缩鱼竿,骑上自行车就往什刹海方向去了。

路上,他再次惊叹于这年代京城的清净。

街道宽敞,行人稀少,偶尔有几辆自行车和三轮车悠悠经过。

空气清新,没有工业和汽车的污染,远处的西山轮廓清晰可见。

"这才是真正的'京城蓝'啊。"林舟感叹道。

二十分钟后,他来到了什刹海湖畔。

这个曾经是元大都御河一部分的湖泊,在这年代还保持着古朴的风貌。

湖水清澈,微风拂过,泛起阵阵涟漪。周围是低矮的平房和胡同,绿树掩映,几只白鹭在湖面上空盘旋。

与现代繁华喧嚣的什刹海酒吧一条街不同,六十年代的什刹海宁静而朴素,更像是一个大社区的公共空间。

林舟把自行车停好,找了个僻静的角落,准备开始钓鱼。

他发现湖边己经有不少人在垂钓,大多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一些看起来无所事事的年轻人。

"这年头没工作的人不少啊,"林舟暗想,"能有一份稳定工作己经很不错了。"

正要找个位置,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阎埠贵正坐在湖边的一块石头上,手持一根长竹竿,专注地盯着水面。

"呦,阎师傅也来钓鱼啊!"林舟走过去打招呼。

阎埠贵抬头一看是林舟,脸色变了变,但还是挤出一丝笑容:"林工也喜欢钓鱼?"

"偶尔来放松一下。"林舟扫了一眼阎埠贵身旁的小桶,里面只有一条小鱼,显然收获不佳。

阎埠贵注意到林舟手中那根短短的金属管,疑惑道:

"林工,你这是带了啥?钓鱼用的鱼竿呢?"

林舟笑了笑,抬起手中的金属管:"这就是鱼竿啊。"

"这?"阎埠贵推了推眼镜,一脸不屑,"这么短的杆子,能钓到鱼吗?距离都够不着水面吧。"

周围钓鱼的人也都注意到了这一幕,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有人还窃笑起来。

"就是,这种短棍子能钓鱼?怕是连水都够不着。"

"年轻人就是爱显摆,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都敢拿出来。"

林舟不以为意,找了个位置站定,然后轻轻一甩手中的金属管。

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只听"嗖嗖嗖"几声,那根短短的金属管瞬间伸展开来,变成了一根两米多长的鱼竿!

"这...这..."阎埠贵瞪大眼睛,惊得眼镜都快掉下来了,"这是什么玩意儿?"

周围的人也都惊呆了,纷纷围上来想看个究竟。

"神了!短棍子变长竿!"

"这是戏法吗?"

"我活这么大岁数,还是头一回见这种东西!"

林舟得意地展示着他的伸缩鱼竿:"这叫伸缩杆,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长度,收起来方便携带。"

熟练地挂上鱼钩和浮标,然后一个漂亮的甩竿,鱼钩精准地落在距离岸边五六米的湖面上。

阎埠贵看得目瞪口呆,他那根三米多长的竹竿在旁边显得笨拙无比。

竹竿不仅难以携带,甩竿时还经常缠线,根本无法和林舟这种现代化装备相比。

"这...这是从哪里买的?"阎埠贵忍不住问道,语气中透着浓浓的羡慕。

林舟笑道:"买什么买,自己做的呗。一点废铁管就能搞定。"

"自己做的?"阎埠贵更惊讶了,心里却不太相信,"这工艺也太精细了吧,怎么可能是自己做的..."

林舟不再理会阎埠贵的质疑,专心准备钓鱼。

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铁铲,弯腰在的草地里挖了一会儿,很快挖出几条的蚯蚓。

然后,他又从另一个口袋里拿出一小袋玉米粒,撒入湖中。

"你这是干啥呢?"阎埠贵看不懂林舟的操作。

"打窝,"林舟解释道,"先把鱼引过来,这样钓起来才有效率。"

"打窝?"阎埠贵嗤之以鼻,"我钓了大半辈子鱼,从没听说过什么打窝。你这是在喂鱼吧?白白浪费粮食!"

周围的钓鱼人也都议论纷纷:

"这年轻人真奇怪,把好好的粮食扔水里。"

"可不是嘛,多浪费啊,这年头粮食多金贵。"

"八成是哪个大干部家的孩子,不知道老百姓的艰难。"

林舟懒得解释,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准备。

打窝是现代钓鱼的基本技巧,能有效提高钓鱼效率。而在这个资源匮乏的年代,人们对这种"浪费"自然无法理解。

撒完玉米,林舟把蚯蚓挂在鱼钩上,然后静静等待。

不到半分钟,浮标轻轻一颤,然后猛地下沉。

"有鱼上钩了!"林舟眼睛一亮,轻轻一提鱼竿,一条半斤左右的鲫鱼就被拽出了水面,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

一旁的阎埠贵嘴巴张成了"O"形,瞪大了眼睛,一时说不出话来。

林舟熟练地取下鱼,放进自带的小桶里,重新装好鱼饵,又抛出了鱼钩。

正在这时,旁边一个老头突然发力,一甩鱼竿,从水中拉出一条比林舟刚才钓的还大的鲤鱼,那鱼足有一斤多重,在阳光下扑腾着,溅起阵阵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