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情,朱元璋都惊动了。
要知道,朱棣大晚上拿着刀不停对着空气砍。
一边砍,一边叫。
“朱檐,我杀了你!”
“朱檐,你是神还是鬼,怎么砍不完啊。”
朱樉在一旁,伸出手,似乎抓住了什么。
嘴角扬起,歪嘴一笑之间,对着空气就开始扇巴掌。
“疼不疼?知道错了没有?”
“妈的,打不过朱檐,我还打不过你!”
老朱坐在一旁,总觉得心里面堵堵的。
感觉少了点东西。
朱檐来的时候,发现了老朱的状态,这时候他手里要是有一根烟,怕是就正正合适。
“来人,让太医写一本册子,里面把那些什么蘑菇有毒,什么蘑菇能吃,全部记下来。”
“等他们好了,老子要让他们天天背。”
时间飞逝,这些皇城之中的插科打诨,并没有大明的境遇变得好一些。
转眼之间,到了粮食收成的时候。
今天的老朱,上朝的时候心不在焉。
低下的官员汇报北方的战事。
“今年眼看有大雪,草原部族不出意外会南下抢掠,请陛下下令,提前守备。”
“嗯……”
以往,这样的问题,朱元璋自然会多说几句话。
但今天他一点心思也没有。
北方冷,草原上的人冻死算求。
只要不是大明百姓,那就比什么都强。
他现在心心念念的东西,就是那高产的粮食。
这些粮食,目前己经到了成熟的季节,不出意外的话,大丰收了吧?
老朱不敢想,也不敢喜悦。
他忐忑的很,生怕自己高兴早了。
好不容易散朝了,老朱带着徐达刘伯温就朝着工厂方向而去。
老朱形色匆匆,官员们一个个就跟苍蝇闻到了那啥一样,紧随其后。
甚至有些官员,为了跟上老朱的步伐,还专门在皇宫外面备马了。
老朱翻身骑上自己的高头大马,手里的鞭子狠狠地抽了下去。
他心里急啊。
只能哭一哭马儿了。
马儿嘶鸣一声,马蹄踏出,疾驰而去。
刘伯温紧随其后,可惜,毛驴太慢。
更何况,徐达也蹭毛驴骑。
虽说刘伯温上了年纪比较轻,可徐达不一样啊。
驴子发出一声哀嚎,卖力的朝着工厂的方向蛄蛹。
甚至,还不如官员们一个个双腿跑的快。
于是就出现了滑稽的一幕。
毛驴朝着前面卖力的跑,刘伯温和徐达两人死死攥着驴毛,愣是不肯松手。
此时,一辆牛车不知道什么时候从旁边路过,坐在牛车上的农夫轻蔑看了一眼两人。
于是,牛缓缓超过了骑着毛驴的两人。
下一刻,徐达怒了。
“给我冲!”
“驾!”
毛驴发出一声嘶吼:啊俺!
于是慢吞吞超过了牛车。
当然,更奇葩还是那些官服都在路上换的官员,一个个脚下生风。
平日里让他们多走几步路,他们都一个个叫苦不迭。
现在好了他们一个个跑的飞起。
原来他们不是走不动路,而是不愿意白走路。
跟着陛下走路,他们是乐意的。
终于,闹剧结束,工厂外,乌泱泱的人。
这一次,那个侍卫再也没有拦着朱元璋。
因为太多人了,他盘算了一下,如果自己被打,得不偿失。
不如交给里面配着弩箭的兄弟。
……
金黄的稻田上,目之所及,都是黄澄澄一片。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鼻孔之间,都是捣鼓的芬芳。
他惊喜过往,一步步朝着稻田走了进去。
折断一根,在鼻孔之间游移不定着,那种沁人心脾的味道,让他意乱神迷。
就在此时,朱元璋身后不远处,官员们一个个目瞪口呆。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些稻子都是哪里来的,怎么可能如此巨大。”
说话的官员看着穗子蓬勃比他脸还长,当即发出了质疑。
“这世上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稻穗,我虽然不事农桑,但我也是见过世面的。”
“就是就是,没吃过猪肉,我还没见过猪跑。”
质疑的官员很多,并不是因为他们愚蠢。
主要是,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家伙。
大明刚刚建立,这些官员还算是比较务实的,他们有自己的缺点,但并不代表他们是坏人。
此时,一个掌管司农监的官员,颤颤巍巍走了出来,贴着一人多高的稻穗,缓缓抬起头。
双目之中,己经是老泪纵横。
“是,就是这样的。”
就连徐达这会儿也有些亢奋了,他使劲儿将稻穗塞进嘴里。
咀嚼了几下之后,发出了欢呼。
“是真的,是真的!”
“大明有福了。”
只有朱元璋,从头到尾都很平静,气定神闲之中是,带着一点点神气活现。
仿佛在说:看,那是朕的儿子。
但说话的时候,还是比较凡尔赛的。
“你们一个个激动什么,成何体统。”
“那个,来人,朱檐呢,让他看看有多少斤。”
一亩地多少斤,这个数字在朱元璋心头环绕着。
侍卫们一个个开始找朱檐。
但朱檐没有找到,却找到了几个手里拿着弓弩的年轻侍卫,他们一个个双目如同虎狼盯着这些官员。
“你们别乱动,这些稻谷乃是大明机密,触碰者死。”
但没有人理会。
自顾自开始折稻谷。
瞬间,两个小孩儿急眼了。
“知道你们是官,意思意思就行了,你往袖子里塞过分啦啊!”
许久之后,在所有官员激动的躺在稻穗下乘凉的时候,朱檐姗姗来迟。
这一来,首接让老朱当场振奋。
看到朱檐出现,朱元璋一把拉过朱檐的胳膊。
“快,你看看,这些亩产能有多少。”
朱檐只是打量了一眼,随后说道。
“一千斤而己,激动个屁啊。”
“知道的,原谅你们的激动,不知道的还以为我给你们下什么毒蘑菇了。”
毒蘑菇三个字一出,官员们一个个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毒蘑菇现在己经成了应天城名梗。
根源就是雪橇三傻,朱樉,朱棣,还有李祺。
他们的事迹,别说官员了,就连青楼里面的姑娘都知道。
当然,一个姑娘一晚上不知道要对多少恩客讲过这样的故事呢。
“朱檐,一千斤,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