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三叔冷笑一声,“去吧,我们还怕你了不成,你们先打人还有理了?你们试试看,我们整个傅家村就不信弄不死你们一家,有本事你们可以试试看。”
王婆子被村长的话也吓了一跳,她们怎么也没想到傅家村的人都这么刚的。
王老头开口道:“我们也不想把事情闹大,这件事虽然我们有错在先,但你们打人也不对,这样吧,你们负责我们一家的医药费,以后我们也不打晓燕了,你们看这样行吗?”
傅铁山冷笑,“行,但这医药费我们愿意出,但你们的伤还是太轻了,我这银子也不能白花呀,在县城我有认识的郎中,医术高明,只要有一口气在,他都能把人救活,那我们就在揍你们一顿,这样医药费也不能百花不是。”
傅铁山一抬手,几个小伙子撸着衣袖就要开打,王老头连忙喊道:“算了算了,这件事就这么算了,我们保证以后不打晓燕就成了。”
傅晓燕说道:“我要和离,四个孩子我都要带走。”
王婆子一听就炸了,“贱人,你想和离门都没有,还想带走孩子,你想都别想,除非老娘死了。”
傅老太一听不乐意了,上前就啪啪啪,啪啪啪的几个大嘴巴子,“怎么地,你想死呀,那老娘成全你。”
王婆子已经的满脸的血了,现在连板牙都掉了,看的一旁的两个儿媳身体都抖成了筛子。
傅如嫣朝两人举了举拳头,两人抖的更厉害了。
泼盐水的妇人叫李湘莲,是傅青山家的侄媳妇,她手里的鞋锥子又朝王婆子胸前插了两下,王婆子哀嚎的更大声了。
村长微微颔首,“王富贵呢?”
众人这才想起王富贵还在牛车上呢,两个汉子像拖死猪一样把他拖了进来,把他扔在地上,王富贵悠悠转醒,一看是自已家里,他哀嚎道:“爹娘,你们要给儿子报仇呀。”
众人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没见他们一家人都被团灭了吗?谁来救他!
村长:“王富贵,和离吧,孩子我们带走。”
王富贵摇头,“不可能,她傅晓燕这辈子都是我王富贵的媳妇,我不可能和离,孩子也不会让她带走,除非我死了。”
好家伙,和他娘一个德行。
小伙子们也不惯着他,上前就啪啪啪的几巴掌,傅铁山笑道:“没事,不和离就不和离吧,反正我们天天都有空,那我们就留下二十人天天住你家吧,也好每天给你们松松骨头,你们什么时候想通了我们什么时候走人。”
王富贵的两个弟弟连忙说道:“大哥,听他们的话吧,和离吧,大不了让娘在给你娶个黄花闺女回来,你要是不同意那我们一家真的没法过日子了。”
就在这时,院子外来了一群衙役,带头的就是王老头的女婿钱大杨,“干什么呢,都围在我老丈人家干啥?”
王婆子一听见女婿的声音一下就支楞起来了,“哎哟,娘的好女婿呀,你怎么才来呀?爹娘都快被人打死了。”
钱大杨皱眉,“谁干的?”
傅家村的众人齐齐看着钱大杨,钱大杨被虎了一跳,“你们干啥呢?”
王老头连忙告状,“女婿呀,这些人无缘无故的跑到我们家就打人,还要你大哥和你大嫂和离,我们不答应他们就打人,你看看我们都被打成什么样了,我们的牙齿都被他们打掉了。”
钱大杨脸色阴狠,“给我把这些入室抢劫的人都给我抓起来,要是有反抗的给我往死里打。”
钱大杨一共带来了十一人,他们本是来王家喝酒来的,今日他被提拔成捕头,手底下的衙役也是为他庆贺来的,本就是想着来老丈人家耍耍威风来的。
傅家村的男人全都站了出来,手里的棍子也是跃跃欲试,根本就不带怕的。
这些衙役看着这么多人,个个都是年轻气壮的汉子,他们一时也不敢先动手。
钱大杨抽出手里的刀,“都给我上,生死不论。”
傅铁山冷了脸,拿过二牛手里的棍子就冲了过去,衙役见有不怕死的冲上来,十几人围着傅铁山,傅铁山手里的棍子舞的虎虎生风,一盏茶时间,十几个衙役全都倒在地上哀嚎。
钱大杨怒道:“你敢打衙役,你这是要造反吗?信不信老子把你抓进衙门,让你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呵呵,你好大的本事,你身为衙役,不问青红皂白就抓人,谁给你的胆子?”傅铁山怒问道。
钱大杨冷笑,“老子这身衣服就是底气,你他娘的跪下给老子道歉,不然老子饶不了你。”
傅铁山上前一脚就把钱大杨踢飞了几米远,钱大杨吐出一口鲜血,众人都没敢在说话,在外面看热闹的李白莲悄悄的让儿子赶着牛车去衙门报官去了,李白莲脸上都是得意的笑,看傅铁山一家子不得都进大牢。
其他的衙役也不敢出声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他们十几人都没打赢这个男人,早知道今天就不跟着来了。
王家人想着也不敢出声,主要是傅铁山此时的气势实在是太吓人了。
傅铁山看着王富贵,“你到底和不和离?要是不和离那我就打到你同意为止。”
王富贵身体抖了抖,“我同意,同意和离。”
傅文杰连忙从怀里拿出来了笔墨纸砚递给了爹爹,众人以为他们来时就准备了。
两个小伙子从王家的堂屋里搬出来了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傅文杰帮爹爹磨墨,
《傅氏晓燕,王氏富贵,昔结连理,数载同栖。然今情乖意违,犹如劳燕分飞,和离乃为上策。
忆昔举案齐眉之愿,未得长久,恰如《诗经》所云:“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今缘分已尽,不可强求。
育有三女一子,长女名曰来弟,次女名盼弟,三女名迎弟,幼子名元宝,皆归傅氏育养。
王氏当偿五十两银,以作补偿。
且王氏当与子女立断亲之书,自此各安其道,两无干涉。
自此一别,各生欢喜,犹如参商永离,再无瓜葛。》
立书人:傅晓燕、王富贵
元起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