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26章 改革开始

那也可以继续开设。

不过他们的书院上将会贴上“个人书院”的标贴。

他们是没有国家做靠山的。

而且,如果后期这种免费书院的效果好,还可以优先国家书院的学子参加科举等各类考试。

秦绍辞最后又着重说了下为何要大量推广国家书院。

因为一旦书院免费下来了,那就会有更多的孩子学习,学习的孩子多了自然人才也就多了。

咱们云盛国现在正是开国初期,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

姜濯淮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而且,联合姜绾提出的两项利国利民的政策…

他觉得都很有必要进行。

不过综合现在云盛国国库的情况,他能给到那些战死的士兵家属的抚恤金并不多。

而且,他还在实施免税政策。

国家需要改革的事儿太多了,他需要好好理顺一下。

同时,他把姜绾的那两条政策与秦绍辞说一遍,问问秦绍辞在这两项上有什么想法?

秦绍辞沉默片刻。

说道,“微臣很支持女子科举,同时若国库现在紧缺,微臣建议陛下按照季度给士兵家属发放抚恤金。”

“现在的抚恤金可以少些,但日后国家强大起来,抚恤金还是需要重新拟定!”

另外,秦绍辞问了姜濯淮关于税收的事儿。

姜濯淮说,国家现在正处于困难阶段,他决定先减免两年的税收,两年后再重新定税收数。

秦绍辞说道,“微臣有个建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姜濯淮见他还卖起关子来了。

笑着看着旁边秦叔,“你瞧瞧,孩子长大了,还跟咱们卖起关子来了…”

秦叔无奈笑。

姜濯淮又对秦绍辞说道,“臭小子,赶紧说吧,你伯父跟你父亲都快等不及了!”

秦绍辞恭敬道。

他说他的建议是可以免农民种地的税收,但那些开商铺的不能免。

同时,无论是乡下农村户籍的百姓还是城镇户籍的百姓,他们但凡是做工转钱的,都要有个赚钱的税收数额。

就好比说,税收数额是每月2两银子,那如果超过了2两银子就要交税,但交税的税额不用太多,这个可以与诸位大臣一起商量个数。

而如果在2两税额的基础上,若当月赚钱超过3两,那也是要交税并且与2两银子的税额定然是不能一样。

3两的肯定要比2两的交税多。

以此类推。

当然了,这个交税的数额也包括诸位大臣们。

而且,诸位大臣们交税的额度还不能说2两银子就可以的,而应该定在1两多的数额上。

毕竟,大臣们每个月可不止2两银子的工钱,且陛下也很清楚,他们的收入来源也不止有是俸禄。

秦绍辞的意思,姜濯淮瞬间秒懂。

他说,如果以2两银子为例,那是不是2两银子以下的工钱就不用交税了?

秦绍辞颔首应,“是。”

这个提议非常好。

而且,等到次日上朝时,也只有这个是通过了诸位大臣的。

其实,这个刚开始也是很难通过的,毕竟这其中也牵扯到了诸位大臣们的利益。

可姜濯淮说,那些商贾和百姓们都要交税了,难道诸位大臣作为百姓之首就一点也不愿意为国家做出些微的贡献吗?

诸位大臣都哑口无言了。

然后,这条就通过了。

另外,给士兵家属抚恤金的事儿也勉强通过了。

这点虽然是要花钱,但花的并不是他们的钱,而是国家的钱,他们也都勉强松口了。

至于另外两项…

虽然女子科举并不需要花钱,这是个男尊女卑的年代。

如果让女子也参加科举,那这世道不得乱了?

还有免费学堂。

这可是会触碰很多朝臣面包的。

你看到有好些书院都有个人的院长,却其实那些书院有很多的院长都只是个代名的。

他们真正的幕后东家是他们。

那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那点肉,当然不能同意。

反正,这两点就是通过不了。

不过,他们在说女子不能科举这件事儿时可没有说女子科举之后会乱了世道之类,他们说的事女子性情柔软,不适合做官!

而且,你见到那个国家有女子的官员了?

秦绍辞反驳说,女子在有些事情上或许的确不如男子的处事果断,但她们在学识上面为此会比男子弱。

他还说,若诸位大臣不信,那就以今年的科举为例,让有能力或者想参加科举的女子都尝试一下。

如果有女子能考入前三甲,那之后就开放女子读书,可若不能,那这件事儿就再商议。

大臣们想了想说。

可以以今年的科举为例,但今年就算有女子考中了三甲,那她们也不能入朝为官,最多就是进翰林院进修。

这里着重说了下进修。

就是说,就算女子进了前三甲,那她们也只能获得进入翰林院继续学习的资格。

做官是不可以的。

这点,秦绍辞其实也有这个想法。

科举考试会有很多考中进士的学子,他们之中很多都选择了报考翰林院继续进修。

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耽误时间,而是给自己镀了层金。

之后他们可以继续参加科举,考中的就可以越过很多低阶官职直接做五品以上的官职。

甚至还有好多官员他们在做官之后也会选择再去翰林院进修。

所以,让那些女子去翰林院先进修三年,之后再参加一次科举也并不是不可以。

这样也可以狠狠打这帮老臣的脸。

秦绍辞答应了他们的条件,不过对应的他也说。

“今年考过的女子不能入朝为官,但三年后她们有再考科举的机会,只要他们能考过,那就可以入朝为官。”

“而且,今年所有参加科举无论考到哪一个阶段都享有功名!”

“不同功名对等在国家可以有的政策她们也都享有。”

“三年后,她们若再参加科举,那无论她们能考到哪一个阶段,她们都可以享有不同阶段做不同官职的权利。”

这点,大臣们想反驳。

却不等他们说话,坐在龙椅上的姜濯淮最先道,“好,这个就这么定了。”

之后姜濯淮又说了剿匪一事儿。

昨晚他回去仔细想过,并且今早也跟秦叔又商量了此事。

他们都决定让秦绍辞去。

秦绍辞虽然是文官,但作为将领是负责指挥的,而不是冲锋陷阵的。

况且纪南淮和姜绾也在那边。

所以,姜濯淮说让秦绍辞去南剿匪。

这对于秦绍辞来说自然是很好的,却诸位武将们就有点弄不明白姜濯淮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