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3章 地位提升,拉拢人心

慧心的死,在祈福寺并未掀起太大的波澜。

一场简单的法事过后,静安师太只是对外宣称,慧心是在后山采药时不慎失足,算是一场令人惋惜的意外。

寺里的尼姑们私下里或许有些议论,但无人敢在明面上多言。

慧心的尸身被寻回后,草草安葬在了后山的塔林之中,很快便被淡忘了。

仿佛这个人,从未存在过一般。

这便是祈福寺。

自此之后,萧凤仪的位置,变得微妙而稳固。

她几乎成了静安师太身边的唯一近侍,每日寸步不离。

甚至在师太处理一些隐秘的寺内事务时,也被默许侍立在旁,安静旁听。

那些曾经敢于对她冷眼相向,或在暗地里偷偷使绊子、下黑手的尼姑们,如今变了嘴脸。

见了她,无不垂首敛目,腰弯得更低。

恭恭敬敬地,唤上一声:“萧师姐。”

那敬畏之中,分明夹杂着难以掩饰的恐惧与猜测。

毕竟,慧心师姐是如何“意外”失足于后山悬崖的?

大家心里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揣度。

只是无人敢言说,更无人敢探究。

萧凤仪清晰地感受着这些目光的变化,内心不起丝毫波澜。

她并未沉溺于这种建立在恐惧之上的、虚假的尊敬。

她比谁都清楚,这一切的根源,仅仅在于静安师太此刻的态度。

而师太的态度,如风云变幻,随时可能改变。

她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

是那种,即使失去师太庇护,也能让她站稳脚跟的力量。

她开始不动声色地,运用静安师太赋予她的那一点有限的权力。

那个曾经故意将馊掉的斋饭分给原主的胖尼姑?

萧凤仪寻了个再正常不过的由头——“后院柴薪近来短缺,需得力之人补充”。

胖尼姑便被调去了最辛苦的后院。

劈柴,挑水。

每日累得首不起腰,汗流浃背,再不敢有半分从前的嚣张气焰。

另一个曾尖酸刻薄,嘲讽她攀附权贵的尼姑?

则被安排负责清洗所有僧众的恭桶。

那令人作呕的气味,足以让最刻薄的嘴也彻底闭上。

这些敲打,都做得极为隐晦,滴水不漏。

理由冠冕堂皇,完全符合寺规。

旁人看在眼里,只觉得是再正常不过的杂役调动。

却又隐隐感觉到了这位新晋“萧师姐”的不同寻常。

她的手段,温和却有效。

不动声色间,便能决定一个人的处境。

而对于那些曾经在她最为落魄无助时,偶尔给予过一丝微末善意,哪怕只是一个同情眼神的底层尼姑,萧凤仪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萧凤仪则会适时地给予一些小小的“关照”。

也许是膳房送来的点心,多分润一块。

也许是库房新到的布料,优先让她们领用。

甚至只是在她们遇到小麻烦时,轻描淡写地提点一句,便能让她们免去不少责罚。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像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人心。

恩威并施。

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她寻了个机会,向静安师太提议,说菜园实在偏僻,灵玉年纪尚小,一人照料恐有疏漏,不如调回近处做些整理经卷的轻省活计,也能时时看顾。

静安师太对此并无异议,随口便允了。

灵玉被调回了主院,负责打扫师太禅房外围,整理那些落满尘埃的经书。

灵玉几乎是感激涕零。

她看着眼前这个与记忆中那个胆怯秀女截然不同,眉宇间多了几分沉静与威严的萧凤仪,心中充满了感激。

“萧姐姐,谢谢你……”灵玉捧着分到的新棉布,眼圈微红。

“如今不比往日了,你既在我身边,便安心做事。”萧凤仪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灵玉用力点头,心中却也隐隐升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陌生感。

她能感觉到,眼前的萧姐姐,似乎和以前不一样了。

尤其是想到慧心师姐那场突兀的“意外”,再看到如今萧姐姐在师太面前的从容,灵玉心里便忍不住有些发慌。

但她不敢问,也不敢深想。

她只知道,萧姐姐是对她最好的人。

她必须紧紧抓住这唯一的依靠。

萧凤仪将灵玉的细微变化看在眼里,却并未点破。

她需要灵玉的忠诚,但也明白,有些阴影,不必让她过早触碰。

萧凤仪深知,在这深墙之内,仅仅依靠施恩是不够的,她需要将“恩惠”进行转化。

她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手中的资源,在底层尼姑中发展自己的“耳朵”。

也许是几块平日里难得的点心,悄悄塞给洗衣房那个总是被欺负的小尼姑。

也许是一小包治风寒的成药,递给那个在寒夜里咳嗽不止的烧火丫头。

甚至只是在某个管事嬷嬷发难前,提前递个消息,让某个相熟的尼姑避开了责罚。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恩小惠,却像温暖的炭火,足以让那些在底层挣扎、渴望一丝暖意的人,悄悄将自己听到的一些闲谈、各处院落的动静,在合适的时机告诉她。

谁和谁走得近了。

谁又在私下抱怨了什么。

哪个管事最近得了师太的赏赐。

哪个库房新进了什么稀罕物资。

这些零散的信息,如涓涓细流,汇集到萧凤仪这里,便能拼凑出一幅新的寺内人际关系与权力流动的模糊图景。

一个初步的信息网络,正在无声无息中,悄然编织成型。

与此同时,萧凤仪在协助静安师太处理日常事务时,也开始展现出她与众不同的能力。

比如库房的物品登记。

以往总是账目混乱,盘点不清,时有遗失。

萧凤仪借鉴了些许后世仓储管理的思路,提议将物品分类、分区存放,并制作了简单的竹签标签,记录入库、出库的时间与数量。

她用静安师太能理解的语言解释:“如此一来,师太您只需看一眼签筒里的标签,便知各物库存多少,取用也方便,不易出错遗漏。”

又比如安排杂役轮值。

她会细心观察每个人的体力、特长,甚至留意她们彼此间的细微关系,进行更合理的调配。

避免了以往常见的互相推诿、出工不出力的状况。

这些看似细微的调整,却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寺内各项事务的效率,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摩擦和麻烦。

静安师太不懂什么“管理学问”,但她能首观地感受到结果。

库房不再是一笔糊涂账。

杂役间的争执少了。

各项事务的运转也更加顺畅有序。

她因此省心不少。

看向萧凤仪的眼神,也从最初的审视和利用,逐渐多了几分真正的欣赏。

这个看似柔弱的小尼姑,不仅心思细密,行事果决,还有些旁人难及的条理和章法。

是个可用之才。

但,萧凤仪并未满足于此。

她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探针,不动声色地扫过寺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那个记账房里打算盘又快又准的慧明师姐,性格木讷,不善言辞,但做事极其认真,一丝不苟。

那个负责缝补僧袍的静尘师父,一手苏绣功夫堪称精绝,却总是沉默寡言,眉宇间似有化不开的愁绪。

还有那个对草药药性极为熟悉,甚至能说出许多医书上都未记载的偏方的慧清师父,脾气古怪,独来独往,却身怀真本事。

萧凤仪默默观察着,在心中评估着她们的性格、能力,以及被拉拢的可能性和切入点。

她知道,想要在这座名为祈福、实为囚笼的寺庙里,真正走得更远,单靠静安师太一人的信任是远远不够的。

她需要建立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忠诚而有能力的班底。

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