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王振华没心情结婚,笑着道,“我才十八岁,结婚这么早干嘛?”
“这还早?”董秋兰急切道,“小五家的闺女都两岁了,再过两年,那闺女都能喊你大爷了。”
社员王小五,今年也是十八岁,只比王振华小两个月,他的闺女都两岁了。
董秋兰更加严肃,“以前家里没钱,现在家里有钱,你该娶媳妇了。”
王振华摇头,“娘,我这次跟韩雅的进展很大,我有把握把她娶到咱家。”
“真的?”董秋兰小声道,“韩家看得上咱家吗?”
“你看不起谁呢?”王振华笑着道,“看不起我?还是看不起自己?咱们的日子比别人差?”
“这倒也是。”董秋兰说道,“咱家的日子比以前好太多,现在村里的人都夸咱家呢。”
说到这,董秋兰昂起头,最近这段时间就像做梦,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
突然,她愁眉苦脸,“有人嚼舌根,说你身体有问题,所以有钱不结婚。”
“哪个王八蛋胡说八道?”王振华有些懵。
“我也不知道。”董秋兰冷笑,“如果被我知道是哪个混蛋乱说,老娘就跟他拼了。”
母子俩回到家,王振华切两斤肉,拎着肉来到姥爷家。
姥爷一家见到肉,就像狼见到血,一下子围上来,双眼冒着绿光,王振华担心他们生吃猪肉。
董大强带着他来到表弟的卧室,把两个表弟赶出去,插上房门。
“孩子,跟我说说服装厂最新的进展。”
王振华仔细想想,讲述今天发生的事,从生产计划被退回,讲到妇女们竞争上岗。
说完,他掏出香烟和火柴给姥爷点一支烟。
“妇女竞争上岗嘛,你已经彻底得罪了王伟,他家的女人都是慢性子。”董大强用力抽烟,吐出一口烟雾。
王振华皱眉,慢性子说的不是脾气,而是干活的效率,王伟媳妇的工作效率是出了名的慢。
以前,王伟媳妇来家里串门子,一边剥花生壳,一边跟董秋兰聊天。
同样的箩筐,董秋兰一中午剥三筐子花生,王伟媳妇只能剥一筐。
她也没有偷懒,也是剥个不停,就是手脚太慢,她生的三个女儿都是手慢。
王振华微微一笑,“您说得对,我提出按照生产效率竞争上岗,王伟的妻女都会被淘汰。”
“所以,他会彻底恨上你。”董大强说道,“除非你给她们开后门。”
王振华摇摇头,“王伟会给我使绊子吗?”
“现在不会。”董大强说道,“王大山善妒,王大亮贪财,你修改的生产计划被商业局批准,他们也会恨你。”
王振华心中一紧,马上正襟危坐,“姥爷,您给我讲讲。”
董大强道,“王大山三次写生产计划书,三次被退回,如果你一次就过,村民肯定用你踩他。”
“从建厂到现在,他没有办成任何事,大事要事都是你办的,他害怕你抢走他的帽子。”
“孩子,只要生产计划被批准,王大山也会恨你入骨,就像王伟那样。”
一口气说完,董大强狠狠抽一口烟,似笑非笑,老神在在。
王振华点点头,认可姥爷的话。
董大强又道,“王大亮贪财忘义,六十件羽绒服的利润太多,你的股份和分红又太多。”
“属于集体的分红越多,他就越能中饱私囊,你损害了他的收益,他也会恨你入骨。”
“孩子,支书、村长、会计这三巨头,如果联合起来,你肯定被踢出服装厂。”
说到这,董大强申请严肃,“你到底有没有反制的办法?”
“有。”王振华说道,“只要羽绒服在供销社出售,板鸭厂会第一时间知道羽绒服秘密。”
“如果我是板鸭厂的厂长,我也用仓库里的鸭绒做羽绒服,这可比只卖鸭绒挣钱。”
“同时,我会想办法挖小黄鸭的墙角,把发明羽绒服的人挖过来。”
说到这里,王振华微微一笑,指了指自己的鼻子。
“哈哈。”董大强笑着道,“你这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抽一口烟,他又道,“你说得对,跟村委会的斗争,你已经立于不败之地。背叛一定会发生,你提前准备。”
“什么时候发生?”王振华说道,“我不怕背叛,我希望背叛来得晚一些。”
“服装厂有了第一次收益,股东第一次分红之后。”董大强言辞凿凿。
“您说的,我也是这样想的。”王振华说道,“姥爷,王大山、王伟、王大亮再加上我,绑在一起也不是你的对手。”
董大强二郎腿,脸上都是傲娇。
王伟家,堂屋,王伟闷着头愁眉苦脸。
媳妇马秀琴在骂街,骂王振华提出来的竞争上岗,唾沫星子乱飞。
良久,她沉声道,“老王,你把王振华踢出去,我和三个闺女必须进厂。”
王伟眼底闪过一丝阴冷,“我没有那么大的本事,除非王大山王大亮站在我这边。”
说着,他咬牙切齿,“我不怕王振华,我怕董大强,那就是个老狐狸。”
“怕那个老匹夫干啥?”马秀琴骂道,“他再聪明,能知道你在想啥吗?”
王伟皱了眉头,轻声道,“那老匹夫厉害得很,两次被国党抓壮丁,两次都能活着回家。”
延庆县商业局,计划科办公室。
王大山和王大亮站得笔直,像两个犯错的小学生,盯着科长蔡文道的头顶不敢吱声。
蔡文道慢悠悠翻着计划书,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这份计划书谁写的?”蔡文道冷不丁开口,语气里带着三分审视七分不屑。
王大山心里一沉,忙赔笑道:“这是厂长王振华写的,那小子才十八岁,啥都不懂,您别跟他计较……”
“不懂?”蔡文道嗤笑一声,啪地合上计划书,“这小子比你们这些老家伙厉害。”
王大山愣住,王大亮也傻眼。
蔡文道手指敲着桌子:“之前那三份计划书,产量瞎写,计划瞎搞,连我家狗看了都想吐。”
“这份呢?产量从四十件提到六十件,详细写出用多人,每天做什么工作,条条框框写得滴水不漏。”
“你们告诉我,这叫不懂?”
说着,他从兜里掏出钢笔,刷刷写下“批准”二字,扔给王大山。
“回去告诉王振华,这小子有脑子,以后的生产计划让他报给我,我放心。”
王大山接过计划书,手都在抖,脸红得像猪肝。